您当前位置:大会首页->媒体聚焦
憧憬“十三五”之[协同篇]
协同发展看推进
作者:王 博  来源:河北日报   发布时间:2016-1-10 9:40:26
 

  阅读提示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落实、加快推进的关键之年。“协同发展”自然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之一。

  自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全省各地重点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领域积极探索,展开合作,收获中也多了些思考。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将省长张庆伟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设想变为现实,还有大量工作要完成。

  要承接住——营造交通、基础设施、政策良好环境

  “从唐山坐高铁赶过来只用不到3个小时,太方便了!”1月8日下午,在石家庄河北会堂唐山厅,趁着唐山团讨论间隙,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河钢唐钢炼铁厂经营科科长方丽平高兴地说起自己的感受。

  是2015年12月28日通车的津保铁路让方丽平感受到这一便利。“去年省两会时,我从唐山坐了7个多小时的火车才赶到石家庄。”她说,这次一到石家庄,她就订了1月12日同样走津保铁路的G1294次列车,“返程只用两小时16分,比来的时候还快!”

  津保铁路的开通,让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等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城市连接更加紧密。代表委员们认为,一年多来,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之下,交通建设提速还将改变塞外名城张家口的命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将“力促京张高铁崇礼支线等尽早开工”。

  “预计今年5月开工、2019年完工的京张高铁已列为张家口的‘一号工程’,目前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开始。崇礼支线也在积极筹措资金。”张家口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闫登仁委员介绍,加上已经开工的张大高铁和张呼高铁,算下来今年张家口有三条高铁在建。

  无论是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角度,还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的角度来看,交通都必须先行。

  有委员提到,我省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京津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省的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北京的1/2,天津的1/3,二级以上公路比例比北京、天津分别低8个和19个百分点,而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京津相比也相对滞后。

  “建立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跨区域交通协调机制至关重要。”来自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郑军英委员建议,在跨区域公共交通方面,可借鉴德国都市圈的管理经验,成立由区域内不同交通运输企业组成的交通联盟,负责公共交通标准的制定和服务质量的监管等工作。据郑军英委员介绍,在德国,州级政府可以直接划拨资金给区域内交通联盟,用于发展区域间的交通事务。

  我省要接得住、接得稳北京产业转移,除了要打通交通大动脉之外,承接平台和配套政策的“短板”也亟须补齐。

  “无论是规模,还是配套设施,我省承接平台建设仍需加把劲。”保定市政协副主席岳文民代表说,假设北京转移出一个需要占地5000亩的产业项目,保定、廊坊、沧州等设区市能容纳下的平台并不多。

  “以石家庄为例,主营收入最高的高新区与最低的南部综合物流产业聚集区相差423倍。”民革河北省委的一份提案提到,“与京津园区相比,我省园区普遍站位低、规模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产业园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集中承载地和一批特色微中心。”可见,着眼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升园区承载力,已经进入政府“十三五”规划范畴。

  位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是我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京外落地的首个“分店”。2014年5月成立的这一园区,在省内率先展开了从京津“引智”的尝试。

  总结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胡英杰委员认为,京冀两地的政策落差成为制约该园区引进人才、项目、团队“绊脚石”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招商时,很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负责人都问,如果搬到秦皇岛能否享受与中关村海淀园一样的政策优惠?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答复人家,目前不行。”据胡英杰委员介绍,中关村海淀园企业能够享受到国家和北京海淀区分别给予中关村入驻企业的优惠政策,而入驻秦皇岛分园的企业只能享受到北京海淀区的相关优惠,国家层面的优惠只能靠我省出台政策填补。

  尝试解决这一难题,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已与北京海淀区达成初步意向,对于转移出来的企业,北京海淀区将给予更多优惠。

  胡英杰委员认为,与一些需要大量土地、人力资源的工业项目相比,中小型科技企业本身并没有搬出北京的强烈意愿,如果我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填补政策落差,“引智”的步伐会更快。

  要对接好——立足“三个精准”完善规划

  1月9日,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沧州代表团讨论热烈。代表们普遍认为,沧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幸运儿”,经过前两年的播种期,今年就将得到收获,而这些“果实”将成为沧州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样本。

  两个项目足以证明沧州的乐观态势。

  2015年4月开工的北京现代沧州工厂项目将在2016年底投产,这一龙头项目将带动沧州汽车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快速整合,成为我省整车制造产业的重要一极。而将在沧州渤海新区建设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不仅主打精细化工,特色明显,区内还具备工业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毗邻黄骅港,便于液体化工原料运输仓储,目前已吸引了数十家北京药企入驻。

  产业转移的理想状态是通过一个项目带动和激活当地整条产业链,产业转移在异地不仅要“重生”,还要长得更高更壮。

  来自国家相关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前十个月,天津市全部利用内资的43%来自北京和河北,而河北引进资金的47.3%来自京津,资金达到2748亿元,引进京津项目3621个。彼此之间越来越多的投资占比,是三地间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见证。

  在积极投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不少代表委员发现,我省各地承接产业转移谋求引进项目时,也暴露出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要听说北京哪个企业要搬出的消息,多个县(市、区)就纷纷争抢,相互比劲,拼命公关。”一名委员坦言,两年来,我省在吸引京津产业转移与投资项目上存在盲目争抢、打乱仗的现象,同质化竞争的结果是大大浪费了行政资源。甚至在坊间流传北京一个区长曾在一天内接待几位河北县长的事儿。

  “‘协调’是京津冀产业对接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另一方面,我省应加强总体规划,研究确定各地分别适合承接哪些非首都功能疏解,适合承接哪些产业转移项目,各地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岳文民代表认为,明确分工,做好统筹,有助于精准对接。

  其实,我省早在2014年就推出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40个重要平台,有代表建议,应进一步区分特色,明确定位。

  回应这一关注点,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做到“三个精准”,即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

  “‘三个精准’的提出,使我省承接产业转移更有秩序,更加有的放矢,是成熟的表现。”郑军英委员建议,希望通过今年编制实施省级、设区市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和“三区一基地”等各类专项规划,解决无序竞争问题。

  由无序变为有序,由盲目变成精准,我省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行动。

  去年11月,在石家庄举行的“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省工信厅与北京、天津两市经信委签订了《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合作协议》,瞄准优化三地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的目标,该协议重点强调“有序”。

  要后劲足——构建产学研齐备的产业生态体系

  项目转出来容易,但要稳得住、发展好、后劲足却是个难题。如何让转移项目发展好?

  最近一段时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一个大型商业项目。

  入驻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企业曾反映,相比大都市,开发区的商业氛围不浓。为了让这些外地迁移过来的创业者们踏踏实实地在秦皇岛干事业,开发区开始大力引进北京商业、医疗、教育资源。

  “把‘窝’搭好是前提。”胡英杰委员认为,提升整体环境是稳人心的重要条件。

  在岳文民代表看来,只有主打特色牌的园区才能源源不断地给转移项目提供营养,但目前来看,我省多数园区产业定位并不清晰。

  “要将园区打造成一个具有研发、中试、生产等多种功能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有代表提出,产业项目不是孤零零存在,向上要吸收科研项目,向下要延长产业链,不断满足它们的需求就是对转移项目的最大扶持。

  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也需要将生态系统的概念放在京津冀全域来考量。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要让研发、设计、物流、生产、配套服务等不同功能在京津冀地区合理布局,将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健全、配套体系完善、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高地。”英利集团副总经理郑小强代表建议。

  京津冀三地要素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也是产业转移的一大支撑。

  有代表提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例,去年3月,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中心在石家庄挂牌,而2014年北京成立了“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两个平台职能相似,应该统筹运作,避免竞争。

  对此,九三学社的一份提案谈到,我省应借助现有交易平台融入京津城市的核心交易市场,并在区域性市场中统一交易规则,扩大交易范围,逐步实现产权经纪从业资格互认与交割凭证互认。此外,我省还应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第二平台,即民间或者企业跨区域搭建的合作交易平台,多渠道吸引京津两地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

 
责编: 陶影
   
版权所有:《公民与法治》杂志社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